「开栏语 」
生活垃圾分类不仅关乎城市的整洁与美观,更关系到我们共同的生态环境和未来福祉。为了更好地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理念,展示重庆在垃圾分类道路上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即日起,重庆城市管理公众号特别开设“绣绣看分类”专栏,为市民朋友们呈现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典型案例。
希望通过本专栏,让每一位市民朋友都能感受到生活垃圾分类为城市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源头减量到分类投放,从资源化利用到无害化处理……让我们共同期待每一个典型案例的精彩呈现,见证重庆这座城市的绿色蜕变。
铜梁区
“红色”党建引领垃圾分类“绿色”共治
近年来,铜梁区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区域统筹实施、全社会普遍参与”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先锋建设,切实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如今,一幅绿色时尚、和谐美丽的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01
党建引领绿色创新
展开剩余79%为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落实,铜梁区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发展,以党建引领文明新风尚,形成了一批创新做法。
实行“1+N”工作模式:区垃分办结合铜梁区实际,出台1个全区垃圾分类先锋建设活动工作方案,统筹协调责任单位抓好工作落实。各行业部门、镇街制定各自领域、辖区垃圾分类先锋建设工作计划,细化具体工作举措,打表推进,进一步压实垃圾分类治理工作责任。
创新“一员多岗”: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指导员队伍”,深入融合“门前三包”“五长制”“网格化”等管理,整合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队伍以及环卫工人,充分实行“一员多岗”,开展“宣传培训”“敲门行动”“三桶行动”,提升垃圾分类知晓率、投放准确率。
推动校园“网格化”管理:实行学校校长书记牵头落实责任到“楼、层、班”的层次化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全区各校结合校园自身文化底蕴和内涵特色,对标打造集宣传、展示、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校园一角”74个,进一步强化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为更好地激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铜梁区还建立村民自治模式,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村民利用“铜心小院”“议事堂”商讨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制,设立“红黑榜”,开展积分兑换8000余次,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最美院落、最美家庭评选,形成全民分类的良好氛围。
02
全链条式闭环管理
近年来,铜梁区大力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坚持生态发展理念,从源头减量、收运处置、监督考核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源头减量方面:推动86家公共机构无纸化办公,717家工厂企业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落实商超、酒店、餐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降低一次性用品使用率;制止餐饮浪费,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下降。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5家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建设。
收运处置方面:强化分类运输及处理,进一步完善厨余垃圾接驳点位设置124个;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站点建设,设置“两网融合”点299个,再生资源回收点386个;健全有害垃圾收运体系,设置有害垃圾转存点42个;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加快建成垃圾分拣综合处理中心,进一步补齐设施短板,提高末端处置能力。
监督考核方面:对28个镇街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建督导工作小组,开展“纠错行动”监督检查205次,下发督查交办单283件,落实问题整改509个,确保“主动分”“分得好”落实到位。
此外,铜梁区还建立了严格的通报机制,对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不力的镇街、部门通报29次。建立执法+普法机制,对住宅小区、学校、市场、转运站等场所以及车辆垃圾分类运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56次,宣传教育普法责任人333人次,发现问题37件,并全部责令整改。
工作成效
Work effectiveness
近年来,铜梁区大力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坚持生态发展理念,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现有垃圾分类亭1466个、再生资源回收点386个、两网融合点299个、垃圾压缩中转站42座,压缩式垃圾运输车112辆,分类投放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2%、入户宣传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近42%、城市厨余垃圾分出率达30.33%。
截至目前,铜梁区垃圾分类先锋街道(乡镇)比例达71.43%,垃圾分类先锋社区(行政村)比例达76.88%,垃圾分类先锋小区(单位)比例达91.84%,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5%,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为91.46%,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为98.11%,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农膜回收率达9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2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52%,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
发布于:北京市
